□晏 揚
  昨日是世界讀書日。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日前發佈的一項調查顯示,2013年我國成年國民人均每日讀書時間不足14分鐘,上網時間超過50分鐘;國民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為4.77本,比2012年增加0.38本;成年國民圖書閱讀率為57.8%,較2012年上升2.9%。(4月22日《人民日報》)
  每年這個時候,面對國民圖書閱讀率偏低、人均圖書閱讀量較少的尷尬數據,輿論總是充滿焦慮和擔憂,批評聲、嘆息聲此起彼伏。我覺得,擔憂雖是出於好意,但不必過於擔憂,只要拋開傲慢與偏見,或者換個角度,就會發現國民閱讀現狀並沒有那麼糟糕,反而有可喜的變化。
  若說國人越來越不喜歡啃大部頭著作,這是事實;但若說國人不喜歡閱讀、閱讀率低下,則未必與事實相符。閱讀並不一定是捧著經典著作細嚼慢咽,“淺閱讀”也是一種閱讀;閱讀並不一定是閱讀紙質圖書,網絡閱讀、手機閱讀、光盤閱讀同樣是閱讀。在網絡時代,若仍將閱讀定義為閱讀紙質圖書、經典著作,恐怕是一種夾雜著傲慢的偏見。
  “沒人逛街,不等於沒人購物”——這是淘寶商城的廣告語,它形象而深刻地揭示了網絡時代人們消費方式的變化。同理,時代在變,人們的閱讀方式也在發生深刻變化。買書的人不多,不等於讀書的人不多;圖書市場不景氣,不等於人們的閱讀率低下。你可以去看看韓寒的博客,訪問量達近6億次,一篇博文閱讀量幾十萬、上百萬次屬於常態;也不妨去看看李承鵬的博客,他把小說《李可樂抗拆記》發佈在博客上,40多萬名讀者在線看了這部小說……如果再算上人們閱讀網絡新聞、論壇熱帖,以及無數人夜以繼日地發表評論、轉發微博,可以說,中國民眾的閱讀與創作熱情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高漲。
  或許有人會說,這些“淺閱讀”浮躁而且有害。這種說法同樣令人懷疑。把書捧在手上讀就一定比在網上讀更深刻嗎?顯然只是閱讀習慣不同罷了。書籍就一定比網文更有價值、更有營養嗎?不一定,很多網文甚至包含著書籍無法“包容”的獨到見解與思想價值。讀書就非得讀經典著作嗎?那也未必,有人喜歡讀經典,有人更喜歡看通俗易懂的著作,選擇雖然不同,但都是閱讀。
  當然,這裡絕對沒有否定經典著作和傳統閱讀的意思,但有一個事實應當正視:“淺閱讀”盛行了好多年,而國人的思想不是變得簡單愚鈍了,而是變得活躍深刻了。這說明,人們通過大量“淺閱讀”豐富了自己,新的閱讀方式給了人們更多知識的力量和思想的源泉。
  所以,別再以圖書銷量、經典著作的遭遇來判斷中國人的閱讀率,別再固執地認為傳統閱讀才是閱讀,別再以傳統甚至傲慢的眼光看待“淺閱讀”和數字閱讀。時代在變,媒介在變,人們的興趣和選擇在變,一定要把人們拉回到傳統閱讀時代,既不可能也沒有必要。編輯: 楊日  (原標題:別拿傳統眼光看待國民閱讀率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kufarqgjr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